儿童斜视的定义是一只眼睛看目标时,另一只眼睛的视轴(视线方向)偏离目标。俗称“斜眼”或“斗鸡眼”。是儿童眼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。据文献统计,其发病率约为1%。儿童期发生的斜视不仅影响人的外貌和立体视觉,还会引起孤独感、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疾病。
斜视的原因
一般来说,非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往往可以查出来,但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尚不清楚。我们通常所说的斜视大多是共同性斜视。共同性斜视的原因很多,甚至同一患者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共同性斜视*常见的原因有:屈光不正、感觉障碍、遗传因素。
怎么发现宝宝斜视?
儿童期斜视大多没有明显症状,少数学龄儿童会出现视疲劳,家长会误以为宝宝厌学。
大部分外斜视一开始都是间歇性的,往往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出现,比如疲劳,犯傻,或者发烧。细心的家长往往能发现,有的往往被邻居或学校老师发现,认为宝宝眼睛有异常。家人不会因为每天和宝宝在一起而觉得“怪怪的”。
大部分内斜视在出现后不久就会变得恒定,或者斜视的状态经常存在。所以相对于外斜视,更容易早期发现和就诊。但由于很多宝宝有内眦赘皮、鼻梁较宽的特点,有时看起来像“对眼”(内斜视),经专业医生检查后发现是“假性内斜视”。这种情况在我们东方国家更常见。
人们往往不理解,歪着头有时是眼睛的问题,而不是脖子的问题。为什么歪着头需要看眼科医生?这是因为当婴儿患有上斜视(垂直斜视)时,身体采取一种特殊的位置进行代偿,医学上简称为代偿头位。
在户外或阳光下闭上一只眼睛是一些间歇性斜视的常见表现之一。只有在户外或阳光下,这类患者才会表现出一只眼睛闭上的异常情况,其他情况不表现出任何异常。
宝宝,哪些情况容易误诊为斜视?
看电视时容易出现的“侧视综合症”
有些斜视的宝宝看东西会脸和眼睛偏向一侧,有些宝宝通常头位。眼位、眼球运动、屈光等检查无异常。只有当你专心看电视的时候,脸和眼睛向一边倾斜,眼睛斜看着前方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侧视综合症”。
婴幼儿假性内斜视
相当一部分婴幼儿属于假性斜视,表面看起来像斗鸡眼或斗鸡眼。这是因为婴幼儿的鼻梁宽而平,遮住了部分内眦(俗称大眦)。两只黑眼睛似乎集中在中央,眼角膜外侧的白眼睛比内侧暴露得多,给人内斜视的错觉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假性斜视会逐渐好转。
外科斜颈
手术性斜颈可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先天性骨性斜颈。前者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引起的先天性颈部畸形,相当常见。后者是颈椎骨发育不良引起的斜颈,比较少见,另一种斜颈是眼性斜颈。还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手术性斜颈和眼性斜颈的方法,就是遮住一只眼睛,看看斜颈有没有好转。好转的多为眼性斜颈,否则多为手术性斜颈。
如何给宝宝选择医院?
当发现家长和宝宝有斜视时,首先建议去看有资质的儿童眼科和斜视专科医生。大部分确诊的斜视是可以治好的。主要有两种方法:保守和手术:
保守疗法
●屈光矫正:部分内斜视患者也有中到高度远视。由于超调节性远视和强会聚引起的超调节性内斜视,戴眼镜可以有效矫正斜视。
●弱视的:斜视的宝宝往往有弱视,尤其是内斜视。在考虑手术矫正斜视之前,弱视一定要先治好,否则不仅不利于术后立体视的建立,也不利于斜视后眼位的长期稳定。
外科疗法
斜视手术也叫眼外肌手术。六块肌肉附着在每个眼球的表面,控制眼球在各个方向的运动。斜视手术就是通过移动这些肌肉的附着点,改变肌肉的长度,来调整拉动眼球的力度。斜视手术是眼科*早的手术之一,已有近200年的历史。
斜视术后的护理方法
斜视手术后一般不需要输液或口服药物等。手术当天,做手术的眼睛一般蒙一天,第二天就能睁开的视觉物体。目前大部分医院手术前后住院1 ~ 2天,出院后1 ~ 2周只需要点眼药水。另外,宝宝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摄入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对于屈光不正的宝宝,术后要及时配镜,定期复查。
生活中如何预防宝宝斜视?
预防斜视要从婴儿期开始,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宝宝眼睛的发育变化。
1.经常改变宝宝的睡姿。
有时向左,有时向右,可以经常改变光线投射的方向,使宝宝的眼球不再向一侧转动,以免斜视。
2.玩具的多角度悬挂
挂在婴儿小床上的五颜六色的玩具不要挂得太近,要在40cm以上,而且要多向悬挂,避免宝宝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造成的斜视。
3.增加宝宝眼球运动的频率
婴儿不应该放在摇篮里太久。家长应不时将宝宝抱起来走动,让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,从而增加眼球转动,增强眼部肌肉和神经的协调能力,避免斜视。
4.生病时观察是否有眼部异常。
婴幼儿出现发热、皮疹、断奶时,家长应加强护理,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,观察眼位有无异常。
5.注意眼睛卫生
时刻注意宝宝的用眼卫生或眼部卫生。如果灯光要合适,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。
6.斜视是可以遗传的,要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
斜视是遗传的,通常表现为返祖现象。如果家里有斜视患者,家长要经常带宝宝去医院检查。一般宝宝到医院后,要进行视力、眼位、眼球运动、屈光状态(验光)等多方面的眼科检查。